前幾天我跟一個設計師聊天,他提到自己在剛出社會時的故事。
老闆請他畫公司的 logo ,他剛出社會接到這個感覺很著要的任務超興奮,就使出設計系的拿手招式——熬夜,努力一波畫 100 多個 Logo 給老闆看,你猜老闆的反應如何?
老闆不但一個都沒選還很不開心,因為他並沒有問老闆的需求是什麼。
這件事我覺得很誇裝,本來以為是因為剛出社會太過衝動才會這樣,但我發現事實上很多人也都有類似的經驗。有人誤以為自己確定工作的內容,結果卻在快到期限時開天窗,發現自己想的跟老闆不一樣最後被老闆罵到臭頭 ; 有人以為自己講話超有說服力,見到客人劈哩啪啦講一堆,但根本沒了解對方的痛點,不但沒結單還成為他人眼中的低級業務被拒絕往來。
明明只要多了解對方一點就可以順利解決的事,為什麼我們就是不問呢?
我回顧自己從不敢發問到現在成為靈魂拷問高手,我覺得影響最大的就是我們生活環境以及自己的內心。
為什麼我們不會提問呢?
不提問在我們的生活中彷彿已成為一個沒有明定的法條,只要做出這件事就會有擔憂、害怕、焦慮等等的情緒出現,甚至到最後我們養成了不去質問或是失去批判性思考的能力,面對有疑慮的事情也不會確認跟注意。
那到底是為什麼會這樣呢?我從他人跟自己身上總結出幾個點來分享
- 害怕犯錯
我在這篇心得中有提到,日本人不敢提問的主因是「害怕犯錯」,因為從小到大的教育制度讓我們學習追求正確,而在台灣這個狀況也是非常明顯。
從國小到大學,不論是什麼考試答案都只有一個正確答案,而在分數出來的當下身邊人的反應也決定我們怎麼看待分數這件事。寫錯題目時我們跟周遭的人都只在乎「做錯」這件事,而忘記考慮到自身的其他學習狀況(學習方法、學習時間、過往的學習…等等)
最終,我們只看到不能犯錯,犯越少錯越好,也變成能逃避錯誤就努力逃避,而這個狀況甚至延續到現在的學生身上。
我有一個英文家教學生,她其實想法很多,既有創意又懂得從不同角度看事情,但卻有一件事導致她在學習的路上沒辦法大幅度進步,那就是遇到問題就逃避。
只要難度提升,她馬上就反抗跟耍賴,但也因為這樣她更加沒辦法看到自己的進步,這個也導致她沒辦法走進學習成長的正向循環,因為她根本沒感受到自己努力後獲得進步的成就感。
其實很多大人也是這樣,只是我們逃避的項目不只是學業上的難題而已,更多是工作方法、人際互動還有面對事情的心態,而且更難的是這些都沒有標準答案。
那現在看這篇文章的你有面對錯誤的勇氣嗎?
- 怕給別人添麻煩
這個真的是影響我最深的一個點,也是我聽到別人說不敢問的常見原因。
生活中有很多情境都會讓提問力漸漸消失,像是學生如果下課前舉手跟老師說有問題就會被全班瞪,或是小時候問爸媽問題被說不要煩,我小時候還甚至被命令不可以說為什麼這三個字,在工作則是有可能被說這麼簡單的問題還要問。
這樣的經歷我想大家或多或少都有過,我自己最印象深刻的就是在小學時的事。在我小學一年級的某天早上,有個牙醫來教我們刷牙,現在我已經忘記他說什麼了,但當下我有發現他前後講的不一致,所以我在問問題時間舉手問牙醫師,結果我那天下課就被班導叫去罵,他說我怎麼這麼沒禮貌。
可能我一個 7 歲的小孩真的不太知道要怎麼婉轉,但我覺得我就是真的有疑問才舉手發問,怎麼變成沒禮貌?從那之後直到我出國交換前,我都覺得不要舉手詢問是最好的,有問題只能靠自己處理,不然問了也是被罵。
雖然從他們的角度來看他們也不是故意要讓我們不敢提問,但這就慢慢建立起「問問題是給別人添麻煩」的想法,也讓我們漸漸的不願意提問。
- 對這個領域的知識不了解
這個狀況並不會導致我們不敢問,更多的是真的問不出口。我自己在剛到公司上班時就很常出現這個狀況,其實知道要解決的點在哪,但因為腦袋整理不出更好的問法,最後只能說出「我不知道怎麼解決」這種攏統的問題,或是要把前因後果超詳細的解釋給對方聽。
但這個反而是我覺得最好解決的原因,因為前兩個都跟心理層面有關,要順利調整很多時候需要新的生命體驗才好轉換,但知識這種東西反而多學習、多看書、多實作就可以累積更多。
增加提問勇氣的資源
上面有提到部會提問的 3 個原因,但其實我覺得更多時候都是我們自己心裡的坎過不去,所以下面我就分享不同的節目跟內容來,大家可以從不同的角度或身份來看提問這件事,也許裡面剛好有一個說法可以讓你擁有提問的勇氣:
- 大人的 Small Talk:EP276 老闆心思翻譯機:當老闆問「有沒有問題需要幫忙」,你該怎麼答?
大人學的內容一直都非常的優質而且非常會挑主題,而這次選出來的 Podcast 是我認為非常適合幫自己增加提問勇氣的內容,特別是這是真的老闆從他的角度來告訴我們老闆的真實想法。
這集在講當老闆問「有沒有問題需要幫忙」到底是真的能幫我嗎?還是場面話?會不會讓老闆覺得我沒能力?會不會這對他而言是小事反而打擾到他?在這集 Joe 就針對他身為一個老闆在問這題時,他內心的心情及想法。
其中我最印象深刻的是「老闆們不喜歡驚喜」這件事,這也是裡面讓我覺得最適合幫大家打破不敢提問主因中的「害怕失敗」以及「怕給人添麻煩」。因為從老闆的角度,他們知道他們的目標外也希望在前進時是可以看到「預期」的過程,這並不代表不能有失敗,但至少這個失敗的可能性老闆要提前看到,他也才能評估要不要繼續。
聽到這段後我就知道在跟老闆溝通時最重要的就是有「可預期性」,不管是好的壞的有疑惑的,只要是有不確定的狀況就預先準備目前想到的方案拿去問老闆,降低失誤的風險也讓自己在老闆面前累積信任度。而且從另一個角度來想,假如自己沒有問導致失敗不就真的是失敗跟給別人添麻煩嗎?如果因為自己的內心劇場作祟導致更嚴重的結果,是不是早點問會更好呢?
- 好好拜託
這是一本在用科學研究告訴你拜託人幫忙好處的書,是不是很有趣?當下我看到就覺得國外真的是很多有趣的研究。
這本書分三個重點:
- 拜託別人時不再恐懼和小劇場的方法。
- 拜託他人最有效的方法,利用研究的方法來提升高品質幫助的機會。
- 強化助人動機,讓別人幫了你自己也感覺超棒。
其中最推薦大家去好好瞭解的是「 拜託別人時不再恐懼和小劇場的方法」,這跟我們不敢向他人提問的運作模式我認為是一樣的。我們都是因為害怕被拒絕,尤其在這本書中說男生的比例更高,導致我們高估被拒絕的可能性。
在書中有提到,反而你向別人提問會讓被問的人感覺被需要。知道這件事後讓我整個封印解除,只要有疑問我都會非常真誠地詢問(因為臉太嚴肅,不真誠會容易變挑釁)。
總結
生活中有很多機會可以幫助我們跨過眼前的困難,但這些機會並不是很明顯,甚至需要自己去問跟挖掘。我朋友爸爸曾說:「路是問出來的」,當下覺得這說法很好笑而沒特別留意,但事實上也真的是這樣呢
也希望今天的分享中有一個可以幫助你得到向自己提問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