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困難,你有向自己提問的勇氣嗎?

我身邊的朋友都認為我是一個很有主見的人(是好的那種),但其實在 3 年前我只是一個會移動的肉塊,因為我真的一點想法都沒有,沒有特別的興趣、沒有目標、所有事情都照他人決定, 就算出現不符合自己想法的事也都忍一忍就過去。

但隨著自己可以做決定的幅度變大,越多事情不能只用「忍耐」去進行,更多是要在選擇時就要清楚知道自己要得到的是什麼。這說起來很容易,但對沒有想法的我來說卻是一個天大的難題。

那時候最嚴重就是連找工作拿到 offer 都要先去拜拜問神明這個好不好,或是去 YouTube 搜尋塔羅占卜最近工作運勢來讓自己安心(撫額),現在回想起來真的是一段黑歷史。

即使比較理性時時去 Google 下面這些問題,像是「分手很難過,該怎麼走出來?」、「怎麼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該怎麼跟家人相處?」等等,但對我來說還是沒有太大的幫助,畢竟別人的經歷並不可能全部適合套在自己身上。我還清楚記得當時的感受就像是被困在沼澤中,明明知道在下沉但自己也沒力氣脫離這情況,只能期待有奇蹟或有人可以拉我出來。

雖然當時並沒有奇蹟或白馬王子來拯救我,但靠著「提問」我幫自己找回力量,也是從那之後我發現當對自我足夠認識,其實就不需要再去論壇、Google 或是算命老師來幫助我找到方向,只要提問自己都會有答案,就算沒有至少也知道要補充哪方面的知識。

如果你也跟當初的我一樣,對現況感到迷茫、不知道怎麼幫助自己、缺少生活的方向,那我今天想跟你分享我兩個人生的轉捩點,而這些時刻都是透過提問來讓我自己成長、更接近理想中的自己。

分手很難過?原來是內心的自卑感作祟

我的分手並不像 Dcard 或 PPT 上的內容一樣狗血,就是發現彼此真的不適合然後分手,而且彼此都知道這樣做是最好的決定,不過當時的我還是非常的難過,甚至說很多不太好的話來宣洩情緒(這件事讓我很後悔)。

但即使這樣宣洩情緒還是沒有幫助,那時的我就像是心臟破一個洞,而這個洞不管到處玩、購物、運動、工作都沒辦法填補,也是那時候知道八點擋演的吃不下飯、睡不著覺是真的,現在回想起來就是一段失控的時期。

但當時沒有放棄嘗試任何幫助自己的方法,也是這個時候我在一堂課程中認識 5 Whys,老師說沒有什麼問題不能透過 5 個為什麼來找到答案。雖然老師是用在工作規劃上,但當時的我就想看看有沒有辦法緩解心情上的難過。

當時的 5 Whys 大概像下面這樣:
Q1:我為什麼這麼難過? —> 因為跟前任分手
Q2:為什麼跟前任分手很難過? —> 因為沒有可以依靠的人
Q3:為什麼沒有可以依靠的人會難過?—> 因為這樣遇到困難時我就沒人幫我
Q4:為什麼會覺得自己沒人幫就做不到? —> 因為我是個糟糕的人

這些問題跟回答看起來很瞎,但我必須說這就是當時的想法,甚至講出口的瞬間自己都嚇到,也是從那時發現原來要解決的不是分手的難過而是自信心低落的情況。

現在我有一個適合自己的另一半,也能在被親人否定的情況下還能看到自我價值,這個過程並不輕鬆但卻讓我內心的聲音越來越有力量。

用自我提問從假動力轉化為真動力

在畢業後三年嘗試各式各樣的自媒體平台,從 IG、Blog、Podcast 到 YT,但常常半途而廢,唯一有成功經營超過一年的就是《旅歐三小事》的 Podcast。

那時常常會因為一些狀況而沒辦法一週一更,像是遇到技術困難、鑽研花太多時間或是被工作給延誤。雖然不做也沒關係,但設定了目標卻沒完成還是會讓
自己滿挫折的。

為了真正的解決問題我開始從兩個層面對自己提問,第一是檢視自己想做這件事的動機,第二是為什麼我想做這件事,在思考這兩件事的過程,我用Podcast 的成功經驗當作對照組來看其他的平台為什麼沒辦法堅持。

第一層我用「想經營自媒體是發自內心的期望還是想獲得他人的認同?」這個問題作開始,其實一開始是覺得「發自內心的期望」,但當我繼續追問自己的期望是什麼時就發現其實都跟他人到眼光有關,想要有名、想要看起來成功、想要被認可,從這個答案就知道我其實並不是「真心」想做這件事。當我得出這個答案的時候內心也很衝擊,一度覺得自己是個勢利或糟糕的人,但內心也告訴自己正是因為知道這些事情才可以調整,所以即使自己看起來好像不太好也可以接受這樣的自己。

第二層面則是用「我想透過這個平台分享什麼事呢?」來思考。其實從上面的答案就可以看出自己只是想要獲得成就,雖然有些人可以單純靠想賺錢想成名來當作自己的動力,但我並不是這樣的人。會有這樣的認知是因為我唯一在沒沒無名的階段還是做得很開心的就是 旅歐三小事的 Podcast ,因為我有個明確的目標——用聲音當日記,記下我交換的好笑故事。在那段過程中就算再累也會想持續錄音,再麻煩也想用好一點的音質來留存,甚至自己也會重新聽自己的 Podcast (這對Podcaster來說不簡單),所以我就找知道自己必須有一個明確想分享的目標才能夠堅持。

在得出這些答案後我停擺了一段時間,暫停盲目地嘗試跟執行,更多的是先好好思考自己為什麼想做這件事。我在一天的日記中寫下了這段:

今年一直給自己的練習就是跟自己比,不因別人的成功而感到焦慮,也讓自己不因恐懼而做出選擇而是用更長遠的眼光去看。
此外今天也在思考要再嘗試做些什麼?要做 Podcast?IG?
但也意識到不該用這樣的角度思考,而是從更核心的角度想「我想跟大家說什麼?」或是「我想記錄什麼呢了?」
從過去的經驗發現當我我到正確的問題,我就會做出更正確的差擇,也許我該從這個去在web分享

請忽略許多錯字

現在即使在寫作上遇到困難或問題我也都可以堅持的寫下去,不要求自己要每週一更但要寫出 30 篇的提問文章,因為我知道這件事對我來說很有意義跟價值。也因為這個目標讓我從寫了300字就覺得好辛苦,到現在寫出 2000 多字的文章都還要做刪減。

總結

我覺得每個人的生命都有屬於自己的答案,這個答案並不是靠著網路、家人、朋友的經驗可以做到的事,更多是認識自己的心、感覺、習慣、優缺點等等全方面的認識,而幫助我做到這件事的方法就是提問。

雖然提問是個在台灣相對冷門的主題,但透過提問我獲得很多幫助,包括對自己的認識、在工作上的進步、心態上的調整或與人相處的方式,而我也希望可以讓更多人知道大家都有能力幫助自己。

「夢幻工作很少是透過傳統求職方式得來的,他們更多是「創造」出來、而不是「找」到的。要有這樣的創造,需要很深入的自我認識。」

一個人的獲利模式

這是一句我很喜歡的話,當我們都認識自己時不只工作可以創造,生活、戀愛、身材、健康都是可以達成的,也許下次再遇到問題時可以試試對自己提問,抱持開放的心態認識不一樣的自己,而我也會持續的在這條路上陪伴大家。

如果想認識更多幫助自己的提問技巧,可以到 “所有文章”查詢 提問的藝術 的其他內容。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