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麼問題要主動問」這應該是職場上最兩難的建議,因為背後的意思並不是真的所有問題都可以問。這也讓我曾經在工作上害怕跟主管溝通,總是不知道自己的問題該不該提出,每次提問就像要去告白一樣緊張到不行,只是比起臉紅更多是胃疼。
而我真正開始思考怎麼避免蠢問題是在一個簽書會上,作者的QA時間中我提出「要怎麼堅持寫作?」,但當下很明顯感覺到作者「問這什麼東西」的表情,雖然還是有被回覆問題但那個當下我內心其實挺受傷的。
在那件事後我內心很糾結是不是自己問出蠢問題才會這樣?為了找到答案我就開始去思考「到底什麼事蠢問題?」
什麼是蠢問題?
用蠢問題當關鍵字會找到兩種立場的文章,一種是說著蠢問題很糟糕、另一種是世上沒有真的蠢問題。下面是相關的文章:
–研究:員工每天花2.5小時回答蠢問題–
–Some questions are stupid – a short exploration.–
–創新,開始於你沒想到的「蠢問題」–
–丁菱娟:問「蠢問題」不傻,最笨的是「你不問」! – Cheers快樂工作人–
–老闆叫你做事最怕聽到「這個字」!周品均親揭正確應對方式|518職場熊報
但這些文章卻沒有實質上的幫助到我,所以把焦點回歸到自己身上,我發現真正想解決的是問錯問題的羞愧感,但我也相信「蠢」是一個主觀的概念,所以蠢問題永遠沒辦法被規範出來,每個人認為的蠢問題是會依照情境、關係或溝通方式而不一樣。
做英文家教時最常看到這樣的情況,有些學生不知道 I 的受詞是 me,當我跟父母講時他們會很驚訝說「這不是很基本的概念嗎?」,但當把他們的學習經歷放進去看就發現,有些學生就是好巧不巧錯過學校教這個概念的時段。這就讓父母覺得孩子連基本的都不會,但偏偏這對學生來說真的就是新的文法。
這樣的經歷也讓我思考「用是不是基本」去當作蠢問題的標準太單一,也許我自己應該用其他的標準去思考提問的合理性,而我也整理出兩個幫助我自己確定問題合理性的指標——「價值」和「清楚」
在提問前的三個思考點
價值
「你有背英文單字的技巧嗎?」跟「I的所有格是 me 嗎?」這兩個問題你覺得哪個是個好問題、哪個是蠢問題呢?
如果我再多提供發問人的背景,這兩個問題都是一個小學二年級的女孩提出的,你會覺得這是好問題還是蠢問題呢?
其實「I的所有格是 me 嗎?」這個提問我被問過很多次,但在早期當家教時當發問人是國二以上的學生就會讓我心想「怎麼連這個都不會?」。
老實說現在回想起來就很羞愧,因為他們同樣都是抱持著相同的疑惑,我卻因為自己覺得答案很基本而有差別待遇。這個情況也讓我反思好提問的標準,我一直糾結在要問一個讓人覺得很棒的問題,但應該考慮更多的是這個問題是否解決自己或他人的疑惑。當這個提問的答案可以幫助人成長,或是可以幫助團隊看見別的角度,這個問題就應該是一個很棒的問題。
清楚
這邊的清楚其實包含兩種層面,一種是表達上的清楚,另一種則是自己對問題的點是否清楚,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內心的層面。當內心也不明白問題是什麼,問出來的問題連自己都會覺得很瞎。
我第一份工作剛入職時有很多新東西要學,包括系統的操作還有解決常見的使用者問題。在那個過程中因為系統問題的種類太多,所以前輩帶我的方法是遇到一次狀況就實際帶我操作一次,但很有可能同樣的問題是不同原因產生,所以即使上次學的經驗也不一定可以解決問題,這時我就要重新去問前輩,可是當我要開口提問時我就卡住了,我不知道從哪開始問、不知道這個資訊要不要跟前輩說,最後好不容易把問題說完都心想「我到底在問什麼鬼?」過程的敘述跟資訊都很凌亂。
但為了不讓自己跟前輩再花這麼多時間只為了釐清問題,我開始嘗試在提問前先做整理包括我做了什麼嘗試、每次嘗試的結果、使用者回饋的錯誤圖片等等,讓自己也先釐清我卡住的地方。這樣的操作除了讓我在提問時不會看起來很瞎,也讓前輩可以更快理解我的問題,更間接培養自己快速找到偵結點的能力。
所以「清楚」這個點是讓我在提問前會思考的點,當我自己清楚問題點並且知道自己已經嘗試什麼方法和得到的結果,再向他人提問時才可以更好的讓對方理解,並且讓自己也得到真正有幫助的答案。
負責
負責跟提問有什麼關係?我是在一篇故事中獲得這個想法。
在程式的論壇中有個詞叫RTFM (Read The Fucking Manual)以及STFW(Search The Fucking Web),也就是叫人先查 Google 或是看說明書,如果沒有先查資料就在論壇發問很容易獲得這些回覆,而學習程式上其實有很多資料都可以透過 Google 查到,只要關鍵字沒有下對就容易漏掉而獲得 RTFM 跟 STFW 。
但有個人在網路上發問並且獲得很棒的回應,他一開始以為是因為自己平時回答問題而累積好評,結果有人私訊他其實是因為他的問題很具體,也讓人知道他已經為了這個問題嘗試各種方法來解決,不但激起大家的好奇心也增加回答的意願。
我想讓他獲得很多人幫助的原因其實很多,但我感受到更多的是他「先」為自己的問題負起責任。這個問題的提出一定是因為他很想解決,而且他也展現出對解決問題的積極度。
所以下次在提問前可以先嘗試自己思考跟找資料,如果找到就恭喜自己成功解決一個有價值的問題,如果沒有這樣更好,就可以更清楚地告知對方自己做了哪些事情但還是沒找到相關答案。
總結
在整理所有跟蠢問題相關的內容後,我發現第一關要處理的就是自己的心態。
在擔心自己會不會問出蠢問題時最常就是害怕被別人笑、被當笨蛋、降低別人的好感度等等的情況,但當這種情況一直發生反而會讓自己陷入無法正視問題的窘境。比起因為害怕而讓問題持續保留,不如知道自己提問的目的後好好把問題解決。
所以在思考可不可問之前,先問問自己是不是真的不知道,而找到這個問題的答案是不是可以幫助自己,即使對其他人來說是蠢問題但只要可以幫助自己獲得新的觀點對自己就是好問題,甚至可能因為這個問題而有新的企劃。
也許下次當你猶豫提問時,可以用「又沒有價值」跟「清不清楚」且「自己有沒有負責」來幫自己做評估,當今天這個問題有價值、自己也理解的好又願意去做學習跟調整,那這個問題就是你的好問題。
想看更多提問文章,可以點擊這裡「提問的藝術」來看其他內容
也很歡迎大家來跟我分享,可以透過 IG 或是寄信到 wenbyjiang@gmail.com 來告訴我你們的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