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品牌的感受跟品味有很大的關聯,有好的品味會更可以給消費者一致的記憶點,但究竟要怎麼提升品味呢?或是在接手不同的品牌時都能有好的品味?
這些問題都可以從「品味從知識開始」中獲得的答案。
作者是誰
作者水野學是一位日本知名的設計師,他曾參與的專案從包裝設計、品牌建立甚至到室內設計都有。雖然在台灣不一定會聽過他的名字,但他的作品我相信你一定聽過,包括熊本熊、Uniqlo的UT以及7-11的產品包裝。
我雖然只透過他的書來認識他,但我感受到他是一個很會觀察「人心」的設計師。我會說他很會觀察人心,是因為他並非只用感覺做設計的人,而是從他人視角、經典、產品使用情境等不同角度思考和觀察。我想正是因為他從觀察結果規劃設計和各種元素的使用,才讓他的設計簡單、好記進而成為高記憶度的暢銷產品,下面分享他簡單說明熊本熊的設計想法。
他發現,有著紅紅臉頰的人物總是會受到兒童歡迎,例如:麵包超人、皮卡丘。而熊本熊要被管泛推廣,必須擁有簡單的設計,而黑色正是最簡約的顏色。於是,有著紅紅臉頰與黑色身體的熊本熊便誕生了。
為什麼熊本熊是黑色的?日本設計大師教你打造
從這看出熊本熊的設計包含「要受到兒童喜愛」和「應用層面廣泛」,因此他利用會使用熊本熊的消費者和管理者的角度去思考,最終設計出這個紅到台灣來的吉祥物。
什麼是有品味?
作者給有品味的定義是:「能夠判斷出無法以數字量化狀態的優劣,並加以最佳化的能力。」
我們都知道品味是無法被數字量化的,但品味的差異是確實可以感受得到,而這個就跟「判斷優劣」的能力有關,當我們可以判斷優劣時就可以找出最適合做的選擇,而影響這個能力的因素就是知識。
拿穿搭衣服為例,當我們能夠清楚知道自己的身形、比例以及條件,那在挑選上就更可以挑選出適合的版型、顏色以及材質,更不會因為新的流行趨勢而動搖,最終就有一個自己滿意且適合的穿搭,而做到這些事都跟有沒有累積知識有關。
既然知道品味是透過知識的累積而來,那幫助品味的知識又要怎麼去獲得跟吸收呢?
培養品味的3個方法
在書中有提到培養品味的 3 個方法,我稍微濃縮整理:
- 解析經典:找出最經典的過往案例並拆解出讓他成為經典的元素
- 瞭解時下的流行:找出現有爆紅案例的元素
- 找出共同點:整理出不同案例中的共同元素
為了可以實作,我把步驟又拆解的更細:
- 解析經典
- 定義需求
- 蒐集資料
- 找出經典元素
- 瞭解時下的流行
- 蒐集資料
- 找出爆紅元素
- 找出共同點
- 彙整蒐集的元素
- 分類元素
- 篩選元素
為了讓練習更有實際感,我還揪我妹一起以打造新的女裝品牌為考量,真的去構思一個新品牌怎麼把品味的思維放入,但卻發現各種的卡點包括:不知道要蒐集多少資料、怎麼決定經典、從哪找到更多資料…等等。
光是這三個步驟我就來回多次,就是覺得哪邊還缺少一步,最終我發現這些都必須回歸到目標的訂定。這個目標必須定義的很清楚,包括消費者是誰、消費者的痛點是啥、品牌的價值為何…等等,不然在接下來找的每個資料都會覺得好像可以用,最終什麼都決定不出來。
一開始我的目標只是「打造新的女裝品牌」,但女裝可以被區分的方法實在是太多,可以用身份做區別(小資女、高管、學生、講師)、風格(可愛、性感、知性、酷)或是身形(棉花糖女孩、身高、胸圍)等方法。
所以我又稍微把目標收斂一點,依據我最熟悉的穿搭困擾來擬定:身材骨感且想穿歐美風格的女性。有些女生因為太瘦而穿不出想要的風格,她們總是買不到尺寸或是要一直改衣服。到這個步驟時我以為自己可以開始找資料,結果還是有不知道怎麼挑選的問題,因為我還沒把預期的目標客群訂的更精確。
歐美風可以分為:舒適、正式或是smart casual,此外也可以用顏色分:黑白灰、印花、亮色等等。此外喜歡歐美風的人平常是怎麼找衣服呢?他們都找什麼資訊?他們挑選的條件呢?這些答案我都不知道。
讓決策更踏實的方法——TA調查
上面的過程最後讓我滿灰心的,覺得市場可以蒐集的資料就像無底洞一樣,也不知道蒐集的程度到哪,但其實這些問題還是回歸到我有沒有「以終為始」。
可能是用假設情境去練習,在細節上沒有設定詳細包括:了解客戶的樣貌、客戶痛點、產品規格、品牌價值…等,因此我決定真的做一份問卷來調查,以此確認並篩選出目標客群後再做調查。
雖然現在問卷還在蒐集資料中,但看著回覆越多也越知道怎麼找資料,因為新方向不是用猜測的而是人們真實的心聲,等資料分析完成後再來分享搜集的內容。
總結
整本書雖然在講品味的建立,但比起品味我更認為是在講觀察和重組自我的過程。
在品味上,雖然每個人都可以擁有自己的看法,但要讓它被大眾接受就要有詳細的觀察和分析,而我認為這也跟找目標客群和區分市場相同。在找目標客群的過程會因為範圍太大而下不了手,如果又是自己沒接觸的領域難度又上一個檔次,因此第一步就是先觀察後分析,用更客觀的資料來幫自己擬定方向,才不會充滿挫折跟不確定。
這本書也幫重組很多觀念跟習慣,包括重新關注服裝趨勢並跳脫本身買衣服的思考角度,以及看見自己先做再說的習慣。特別是先做再說的性格,我發現這讓我容易缺乏理性的判斷,反而這花費在嘗試上的效率和成本遠超過直接調查,即使自己理智上早就知道這件事,還是會有這種暴衝的性格出現。
整理完這幾點後,再看看書背上的價格,內心開心地手舞足道,完全物超所值。(大媽心態跑出)
也期待聽見大家如何嘗試「使用」這本書,歡迎 email( jiangwenby@gmail.com )或 IG 私訊我你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