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的個人品牌,想規劃課程前最重要的三點

最近有客戶請我協助規劃課程,也是她第一次被邀請合作開課。她的技術很專業、上台表現的能力也很好,但這段時間她最苦惱的卻不是沒內容教大家,而是要怎麼整理自己的知識變成大家可以學習的課程,也是我們最花心思處理的部分。雖然過程中她總是說我每次提問都是靈魂拷問,但卻發現自己在這段過程中更認識自己,也看見自己原來已經學習到這麼多事,也在課程結束後獲得學生很好的反饋,連合作廠商也大力稱讚。

其實我身邊很多專業人士都是非常優秀的,但在整理自己的知識上感到苦惱,不知道什麼事情是學生需要的、這個課程有沒有市場、要怎麼把知識系統化。看到這裡就覺得可惜,可惜沒辦法讓更多人學習到他們所知的知識,也可惜他們優秀的技術只因為缺少行銷跟定位的概念而擴散不出去。

如果今天在看這篇文章的你正準備想幫自己的知識整理成課程,那我將分享從「定位」跟「問題」出發的釐清方式,用我幫助專業人士的靈魂拷問幫助你釐清在開課前的準備。這段靈魂拷問的過程可能會很疲憊,也可能會讓人想放棄,但只要可以釐清就會豁然開朗,也能夠幫助你設計更佳符合學生需求的課程。

找到自己的定位

說到定位這個詞,其實我們可以用兩個方向來幫自己定位—— Vision(願景)&Mission(使命)

這是公司策略規劃上所使用的技巧,分別是了解我們現在為麼麼要做這件事以及未來公司想達成的目標,如果想要更理解其實也可以說是黃金圈的 Why 跟 How。(黃金圈影片)而套用在個人身上,我們則要思考我的未來想要成為什麼樣子的人?我要怎麼去達到這個理想呢?當遠的目標可以找到,就可以反過來追問自己的現況。如果你現在不清處,那更適合來一起思考看看。

那這個又跟課程規劃有什麼關係呢?超有關係的呢!當你都不知道自己可以做什麼時,你又怎麼知道要開什麼課、要開什麼內容、有什麼技巧可以教、我能教什麼樣的人…等等,這些都是我們在開課時需要構想的內容。

現在我來簡單列幾個問題,你可以套用在自己身上思考看看:

  1. 你為什麼可以在這個領域堅持下去呢?(Mission)
  2. 在你的領域中,你吸引客戶的點是什麼呢?(差異化)
  3. 你在這份工作中,什麼是你希望可以達成的目標?(Value)
  4. 這個課程的完成,你希望達成什麼目的?(Value)

你的答案如果想好了,我想目前你在這份工作中最重要的事情就先出來了。雖然沒有辦法馬上找到定位,但我們都可以從眼前的小事開始練習,到底什麼事對現在的我來說是最重要的,只要知道答案就有很大的幫助。

如果你想了這些問題發現還是沒辦法找到符合自己領域的切入點,或是想要更快的找到自己的定位,也可以寄信到 wenbyjiang@gmail.com 詢問定位諮詢的服務,服務內容在這裡有更詳細的說明。

了解學生的定位

我們現在來是想一個情境,假如你的阿嬤問你「 到底 YouTuber 要怎麼賺錢?」,你會怎麼回答呢?我可能就直接說「就是說越多人看影片,YouTube 就會撥錢給他。」,因為講再多可能就會太複雜或是需要解釋更多名詞,但當我們換成一個已經開始在經營 YouTube 頻道的問,那他要的答案就不只是怎麼拿到這筆錢,而是包含提升影片觀看次數、商業模式、商品開發、業配接洽…等等的問題,甚至是未來有沒有可以延續的商業化做法。

上面兩種人明明都是問相同的問題,但他們需要的答案卻完全不同,這就是為什麼我們需要先了解學生的定位才能做出更好的課程。雖然老師在教學上有很多的流派跟方法,但學生會來上課就是有需要解決的問題,而學生需要解決的問題也會因知識量、經驗、技術能力等等有所不同,也因此當你要設計課程時就需要先預設這們課程試題供給什麼樣的學生,包含考量他們的經驗、技術甚至是吸收能力,下面就提供三個問題來幫大家思考看看:

  1. 在你的領域中,從初階到高階的人員應該個別會有什麼樣子呢?
  2. 從剛踏入這個領域到可以稱為專家的人,他們在不同階段會遇到什麼樣的問題呢?
  3. 在面對這些問題時,他們需要什麼樣的能力才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上面這三個問題其實有點難,因為會需要回想非常多的過往或是看很多的資料跟文章,但我還是建議從自己的經驗提取,因為自的經驗會包含很多當下的感受,這些感受又可以讓你更深入的理解學生的狀況及煩惱,也許不像實際的解決方法那樣能馬上幫助學生度過難關,但這些心理層面上的經驗也許正是你學生未來能提升檔次的契機。

當選擇出現,用目標重新定位

當我們了解對方又了解自己時,其實很容易想法打架,到底我是對的還是他是對的呢?這樣對她比較好但對我就沒什麼幫助,又或是這樣做雖然我能賺到錢但對學生來說不確定值不值得。這時就要拿出自己做這門課程的初衷,重新看看到底什麼事情是最重要的,舉例來說:這門課程是為了獲得更多現在學生現況的資訊,那也許比起獲利更需要注意的反而是學生在課程中的操作是否有容易卡住的地方,以及在這個收費方式的狀況下學生是否願意來參加課程。

我曾經跟一個翻譯的朋友聊天,在那個時候接案的概念和資訊更少,但她很早就開始接案的生活,我在詢問她接案的技巧時她提到一個概念:「在跟客戶見面時,我都會先想當我今天依定要達成的目標。可能是讓他記得我的名字,又或是讓他了解我的產業,但總之這個目標只會有一個」

這個概念幫助高要求的我非常多,因為我是一個雖然要求高但不一定做得到的人,所以我每次在跟客戶討論或是諮詢時都會花很多時間準備,但只要時間太趕或太忙導致沒辦法如同往常準備時就會很焦慮跟不安,甚至影響當天的互動狀況,不過我事後去打聽客戶的反饋卻覺得還是很棒,並且幫助他們解決很多問題,但當我套用這個概念後就可以安心的面對所有的狀況,而這種時候也會表現得比平常更好。

雖然說起來容易但做起來難,所以還是要自己思考過後更可以幫助自己,下面這些問題提供給想開出自己課程的專業人士們思考:

  1. 這個門課程中,你希望獲得什麼呢?
  2. 在這門課程中你希望幫助學生什麼呢?(建議人事時地物的描述)
  3. 這個課程的完成,可以幫助你什麼?
  4. 在你過往的工作經驗中,你覺得有什麼樣的幫助會讓你少吃很多苦頭呢?

也是一個要回憶過去經驗跟感受的過程,這些過程在重複回想時不一定是舒服的,你可能會回想起生氣、難過、受傷的回憶,這些並不需要否認,感到難過一直都不是一個壞事,反而因為有這些經歷更可以讓你的學生獲得更多層面的幫助。

後記。應用在生活中

我在這篇文章的時候一直回想起《數位形象力》中的一句話(p.10):「有太多人和太多來源會散佈各種雜音,大量資訊使得社會大眾疲乏,無心關注真正的專家意見和重要議題…有了(專家)自己的平台,讓別人有機會聽見你的聲音,你就能自己發聲,從而改變世界」

這段內容最啟發我的並不是我們可以改變世界,而是在呼籲所有專家們好好建立自己的個人品牌,因為現在資訊的爆炸我們普通老百姓常常無法分辨真正的資訊,而在這步調快速的時代更多人常常會忘記要去確認資訊來源,導致習慣使用品牌、感覺以及他人評價這些相對直覺性的標準來去認定誰才值得信任,而真正的專家們偏偏就缺少行銷、品牌、商業化的能力,因此即使你有身份也有能力卻因為缺少信任感而沒被發現這樣真的很可惜。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