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 Podcast 訪談要注意的6件事
雖然說進入 Podcast 的門檻很低,基本上有隻手機就可以錄音,但最難的反而是在錄製過程中「自然地」展現自己的特色、自信、知識,尤其在你有來賓時(如果他又是你的偶像),這時本來就緊張的腦袋會原地爆炸吧?
我在幫人剪輯 Podcast 跟擔任顧問時,就最常收到:
「我明明不是這樣的人,為什麼錄音時就是展現不出來?」
「我覺得來賓好像很尷尬,怎麼辦?」
「來賓會不會覺得我很爛,之後就不跟我合作啊?」
這些問題正在看文章的你有沒有發生過呢?如果有的話,你也跟 3 年前的我一樣 😂 (小劇場一堆)
三年前,我有一個直播訪談的機會,當時的我覺得自己很會瞎聊應該沒問題,就安心的沒有提前準備。結果直播的當下我一直卡詞,還用很緊張的神情看向受訪者。錄完的那一瞬間,我馬上跟來賓道歉:「對不起,我一直忘記問題」搭配無比羞愧跟自責的心,雖然這個來賓人很好說不介意,但這件事卻讓我耿耿於懷,也讓我再次踏上了自我優化的過程(兼調整心態的路途)。我把當時訪談連結放在這裡,現在希望這部影片可以給大家更有信心
我也幫大家整理幾個當初,我遇到最痛苦的錯誤,痛苦程度大概是想把自己埋了的等級(撫額):
👍Podcast訪談,最常見的五個問題
1. 沒有事先確認雙方設備
2. 沒事先想好轉場
3. 搶話
4. 問題一次問太多
5. 忽略觀眾
6. 把重點搞錯
👍如何讓 Podcast 訪談更順暢
上面這些問題你有發生過嗎?如果有你應該也很想把自己給埋了😂
雖然發生的當下想把自己埋了,但還是要想想怎麼避免再次發生相同狀況,下面是我之後自己整理出來的方法,這邊整理給大家避免慘案重現:
1. 沒有事先確認雙方設備
錄完後發現沒按到、聲音很小聲、錄到冷氣或電風扇的聲音…等等,這些都錄音當下感覺不到但回放會超級明顯的要素,有時候甚至無法後製處理,必須重新錄製。
重錄的情況如果發生在只有自己錄音時就算了,大不了重新錄製就好,但請想想當你在跟偶像或是其他大咖的人訪談時,這個情況會不會很尷尬?如果對方願意重新錄製的話還好,但對方時間上不方便的話只能使用低品質的音檔給聽眾。輕微的影響可能只是大家覺得有點辛苦,但嚴重的話會降低聽眾或是受訪者對你的印象。
所以錄製前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幫雙方確定好設備事都有開啟,然後雙方設備的錄音品質是相符的。因為雙方的錄音品質差距太大,不論是哪一方都是非常可惜的,降低整集節目的品質外,也會讓聽眾聽得吃力而提早離開。除此之外,也建議設備的確認是另外約時間,而不是錄製當天才檢查,不然錄音設備有問題也沒辦法處理。
2. 轉場沒準備
列訪綱、設定問題、確認內容,這些大家都會記得做,但其實還少了一個讓訪談順暢的關鍵要素——轉場。就像是影片的中間都會有個過場的畫面或動畫,讓觀眾在自然的狀況下進入另一段劇情中,而 Podcast 的轉場就是在問題與問題之間。
轉場這個可愛的小東西,真的太常被大家忘記。大家可以回想一下,有沒有在問完一個問題時,想不到要說什麼接到下一個問題呢?這就是轉場沒有事先想好的情況。解法其實很簡單,就是在列訪綱的時候稍微自己唸一下,預設好上一個問題的結尾你要做的事情,像是你可以可幫受訪者總結、講出你的想法、同意或反駁受訪者的內容…等等,然後再加上一句話或問句銜接到下一個問題。如果大家有想要知道怎麼實際操作這個過程,可以寫信告訴我,我再整理成文章給大家。
3. 訪談時搶話
這個情況其實是我個人覺得最好處理的情況,因為後製都解決一切 😂。但如果你不希望跟受訪者搶話,我這邊有個清單給大家自我檢測一下:
- 是否有事先了解受訪者?
- 是否有對這題內容感到好奇?
- 是否一直想著下一個問題?
其實搶話最簡單的解法就是讓你自己也很好奇,好奇答案到底是什麼、好奇受訪者是怎麼解決、好奇受訪者跟你不同的地方,只要你跟觀眾一樣是想知道答案的,你一定就會很清楚對方的內容到底說完了沒。如果對方也跟你一樣緊張時,就會是另一種情況了。
4. 一次問太多
我在剪輯 Podcast 時,遇到一種情況就會感覺特別可惜,就是一次問。太。多。了!明明都是很棒的問題,但這些問題全部被擠在一起時,連回答者都會忘記要回覆其中一兩題,何況是聽眾呢?要不是我要無限重複聽好幾次,我想我一定也會忘記。
不過我覺得要先解釋一下什麼是問太多,因為看到這我想大家會誤會只能問一個問題,其實也不是這麼嚴苛,而是你的問題數量要可以讓觀眾很快的理解跟吸收,我自己會抓 1-2 個問題,而且是要同性質的問題。
不然本來是有很多發揮空間的問題,結果卻因為受訪者忘記或是沒聽清楚就模糊帶過,真的是非常可惜,尤其當我是想知道答案的聽眾,我沒聽到問題的詳答就會想:「齁!我都聽這麼久怎麼都沒答案啦~」
5. 忽略觀眾
在 Podcast 上我的建議總是以「做自己」為第一優先,也就是先讓自己習慣錄音後再來調整,所以也不會建議大家一開始就要在錄製時,時時想著觀眾這時也在收聽。不過如果是要做特定領域的大眾向推廣,我就建議要把這一個點給考慮進去,因為我們是要推給大眾而非專業人士時,知識容不容易被理解被吸收就也是一個需要被考慮的點。
尤其節目是推廣專業領域時,而且有高專業性的受訪者來,節目中就會時不時出現專有名詞。因為對這位受訪者來說,這些專有名詞就是他們的日常用詞,但對於像我們這種一般老百姓,這可能是我們人生第一次聽到這個詞彙,畢竟生活環境跟生活圈都不同,這是非常有機會發生的。這時候我就會建議主持人要站在聽眾的立場,去設想他們認不認識這個詞,並且找個時機請受訪者解釋專有名詞,除了幫助聽眾解惑也讓知識能更輕鬆地被傳遞。
如果覺得不知道怎麼評斷哪個字要解釋,我通常會建議就想像你要講給你阿嬤或你孩子聽吧~ 只要他們都能聽懂,我想其他年齡層的人都會懂了。
6. 把重點搞錯
其實只要把心態調整好,前面五個問題都能順利解決,因為我們常常搞錯自己在訪談中的角色。在一場訪談中我們會把焦點放在「我」,我有沒有做錯、我會不會很矬、我這樣做是不是不好…等等,但卻忘記訪談最核心的事情是讓受訪者講出她的故事。受訪者才是這集節目中的主角,而我們是觀眾跟受訪者之間的橋樑,代替觀眾問出疑問也幫受訪者的內容更容易被大眾給吸收。
給大家一題問問自己:
「究竟做這集節目是為了達到什麼結果呢?」
如果是為了推廣受訪者,那就可以從最好推廣受訪這的角度去設計內容。
如果是為了認識這位受訪者,那讓對方能放鬆跟自然的跟你談話,這就是這集內容最重要的事情。
如果是為了獲得流量串流,那讓對方的觀眾可以知道你或是對方的資訊,這就是你們最重要的目標。
👍 Wen筆結語
我一直覺得 Podcast 是很棒的分享模式,上手簡單、沒有露臉的壓力、又還沒辦法被審查(?),所以只要有機會就推薦大家做 Podcast 也常被別人詢問。 雖然很多人都有很好的內容,但卻因為其他因素影響品質讓我覺得很可惜,也因此整理出這些我在諮詢或協助錄製時的常見問題。
其實 Podcast 要做得好不需要特定的技巧,只要你心胸是敞開的並且想要跟大家分享,這集節目就會有情感的渲染力,也更能讓聽眾與你連結。希望大家都能開心做 Podcas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