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問的勇氣》閱讀心得|用提問讓自己看見新的局面

我覺得我是個很敢發問的人,就算不是好問題我也會問出來。
之前有人問過我:「你都不擔心問出蠢問題嗎?」

我忘了我怎麼回對方,不過其實我以前也會覺得丟臉,甚至是大家眼中害羞的小孩。畢竟我的生長環境並不鼓勵我提問,因為提問被歸類在失敗的象徵,提出問題就像是揭露自己的不足、質疑對方或是表示不尊敬。

但我們總是有遇到困難的時候,為了能幫自己跳脫這個狀況我開始學習怎麼幫自己增加勇氣,而我也想把這個過程分享給大家。

我是個容易被科學依據說服的人,所以用大腦科學來解釋提問的過程對我很有說服力,因此我把我的心得分享給大家。

書的特色

這本「腦科學家親授提問的勇氣」的作者是日本的腦科學專家——茂木健一郎,他之前的書也都是基於腦科學的研究來分享各種生活應用,而我跟作者對提問的看法是一樣的,我們都認為對自己或他人提問是一個前進的契機,也是讓人生越來越好的必備能力。

書中從提問對於人來說是什麼樣的存在、提問是什麼、好或壞的提問、開發大腦潛能、提高提問力的行動以及如何運用在日常生活中這 6 個章節。如果現在的你,正在經歷困難或是人生卡住了,那這本書的第一章到第三章正式適合幫助你用不同角度觀察的內容。

而作者也在序章中提到,他正是因為日本人都不擅長發問、甚至害怕提問而寫出這本書,這個情況我相信跟台灣沒有差太多。雖然台灣在階層關係上比日本好一些,但在提問上面對的難題是一樣的,因此這本書很適合台灣的讀者。

書本撰寫的方式很簡單,而且搭配真實的例子以及相關的腦科學知識做輔助,推薦給剛開始想學習提問而且需要勇氣的人。

攝影師:RODNAE Productions: https://www.pexels.com/zh-tw/photo/8370435/

為什麼不敢提問呢?

作者認為日本人不敢提問的主因就是「害怕犯錯」

不論日本還是台灣,我們從國小到大學這段時間不論是小考、期中期末、甚至是升學考試都是有正確答案的模式,這也讓我們誤以為所有事情都是有「標準答案」。

當我們從小就習慣這種只找標準答案的行為模式後,我們就很容易套用到生活的各個層面,從科系就是要選什麼類別才好,工作就是要找大公司才好,另一半就是要有各種條件… 等等,社會有一套標準的SOP套用在所有事物上,彷彿超出這標準就是失敗,

彷彿只要有人成功,他的成功模式就絕對可以跟我們一樣,我們只要照著他的方式就會過上幸福快樂的日子。但當我們嘗試之後真的是這樣嗎?至少我自己不是。

最終,我們失去犯錯的勇氣也少了創新的機會,尤其是在人生的關卡裡都是沒有標準答案的。

除此之外還有個原因讓我們忽略提問,因為我們都是結果導向的行為,只要可以快點找到答案,那提問就隨隨便便,但有時候我們要可以找到自己的答案時就是需要有自己觀點出發的問題。畢竟沒有一個人的生命都是相同的,就算類似也還是不同的個體,我們總是會有自己的個性跟生命經驗,

應用在生活中的重點

預設模式網路

這個名詞超像什麼設定網路的詞,但他卻是在說我們大腦中的一種工作方式,俗稱DMN。

大腦是一個即使身體沒有在幹嘛也持續運作的器官,所以即使我們在睡覺他也都還是很認真的工作,書中提到它在做的事情就是整理我們的思緒,並將這些思緒與以前的經驗做結合。不知道你有沒有這個經驗,就是晚上睡前背單字背到睡著,但隔天早上起來這些單字還是可以記得。因此作者在書中有提到,當我們不停工作時就很容易沒時間讓腦袋整理,而新的資料越積越多就會容易當機。

這件事改變我一直以來對休息的認知,我以為只覺得睡一覺就算是休息殊不知這樣只讓身體放鬆,而從腦科學的角度上來看我的大腦則是24小時都在工作。現在知道這件事後我就把「冥想」跟「正念」這兩件事排進我的行程,每天都要花個 10 分鐘來進行,而實際操作後我發現這樣的休息效果比起睡一覺來好上好幾倍!只要冥想 10 分鐘就比睡一小時的午覺來得有精神。

與不同類型的人交流

在書中作者用一個很可愛的名稱來當標題——喝茶,一開始在目錄中看到時滿頭問號。

作者用自己在牛津大學時期的經歷做例子,在劍橋大學有個時段叫做喝茶時段,每天兩次分別在早上跟下午,聽起來真的很英國的感覺。在那段時間學生都可以去喝茶的區域帶著點心聊天交流,也正是因為有這個時段讓大家可以從研究室或教室走出來,所以會在這裡看見平常沒見過的學生,而且因為不是強制性的所以每次都會遇見不同的人,不但可以認識不同科系的人還可以問問他們自己的問題。甚至諾貝爾生理醫學獎得獎者 法蘭西斯・克里克 也是透過這個時段,藉由跟不同領域的人聊天獲得新的見解而找到解開DNA構造的關鍵。

簡單來說就是多跟不同領域的人交流就有機會獲得不同的解決方法,雖然在台灣我們沒有這種「喝茶時段」的習慣,所以要刻意的去幫自己參加活動。看到這個點後我都會提醒自己要定期去參加一些不一樣的活動或課程,而這時就是最好認識不同領域人的機會。

誠實面對

在書中作者有提到一個現象叫「認知失調」,就是我們為了排解心中的不愉快而找藉口讓這情況合理化。書中提到一個心理學實驗,他讓兩組人做同樣單調且無趣的工作,但一部分人拿比較少薪水、一部分比較高,之後再問他們工作有不有趣,有趣的就是拿較少薪水的人會表示這份工作有趣。

這個故事是我在看第二遍後才比較有感受的,因為我才意識到自己很有可能也處在這種情況中卻不自覺。我曾經就好幾次經歷「認知失調」的情況,不論是跟不適合的夥伴合作、因為別人強力推薦卻考慮自己而接下的工作、不適合自己的另一半 … 等等,在一開始其實就都有感覺這些事情可能會發生,但都因為對自己想法的不信任而忽略,甚至當事情越來越糟糕時還努力說服自己這都是正常的。

雖然現在我還是會懷疑自己,但我也會提醒自己在情緒出現的當下就好好正視它,不忽略任何微想法,先去了解自己的想法後再去好好的驗證,讓自己在做選擇的時候可以更全面的思考。

總結

作者在書中有一句話我很喜歡:

「提問無法一蹴而就,但你心中的問題,一定有解決的一天」

腦科學家親授提問的勇氣(p.183)

這句話好像沒講什麼但卻給我一種安定的力量,在我的認知中效率跟結果才是最重要的事,只要我結果不好、效率不高就是失敗,至少對以前的我來說就是這樣。

我一直對成功有很大的焦慮,我希望趕快成功就可以讓我做到很多事情,幫助家人提升生活品質、讓讓家人放心、在工作上獲得成就、脫離以前辛苦的生活 … 總之就是夢想很大但現階段還沒辦法實現的狀態。即使這件事本來就要花很多時間我還是會因為現在做不到而責備自已,也因為這樣我常過度要求自己,做很多不同的工作或是參加很多的課程、講座、活動認識不同的人,但在做這些事的同時又讓我身體變差,直到我的身體真的受不了才開始思考:

「為什麼我一直要求自己又沒辦法放鬆呢?」
我大概用了 1 年不停對自己提問

現在我雖然還是會要求自己,但也願意給自己更多的時間去達到目標,只要我開始焦慮跟擔憂時就會把這句話拿出來說給自己聽。在問題出現時也許沒辦法馬上找到答案,但持續的提問總會在某天找到屬於自己的答案。

也希望這句話能成為幫助你生命中的力量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