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對於大眾來說一直是很模糊的概念,但要想要建立品牌的話就必須搞清楚。下面是我最常聽到的誤解,這次就先幫自己轉換成品牌腦,一起想想自己認為的品牌是什麼吧!
有 logo = 有品牌
這是最常見的誤會之一,我猜可能是因為品牌最常曝光的就是 Logo,所以讓人誤以為只要設計一個 Logo 品牌就完成了,但在打造品牌中所需的要素比這個要多很多,包含從包裝到客服都會是影響品牌的要素,而Logo 只是其中之一。
從古時後我們就用抽象的標誌來代表所有物、團體、城鎮、國家甚至宗教,最常見的就是基督教的十字架,從這來看其實 Logo 就是一個代表組織的標誌,也是為了方便大家快速辨認使用,所以 Logo 最大的目的是為了讓人更快地辨識。
而相較於 Logo 只是用來辨識,真正讓品牌發揚光大的是它給予擁有他的人的價值包括改變身份、增加自身聯想或是給別人的感覺,就像有些女生說買 iPhone 並不一定是因為她真的覺得蘋果好用,而是因為這個 Logo 背後的品牌價值可以讓她成為用 iPhone 的人或拍照看起來更美,而這個感覺才是對消費者來說所謂的品牌價值。這樣看來 Logo 只是品牌的名字圖像化的展現,而真正讓品牌產生最大效益跟意義的則是聯想,這個聯想則是透過顧客在消費過程裡的所有環節慢慢建立。
但這不代表你不需要 Logo,你的確還是需要一個標誌( Logo ),但除此之外你也會需要有一至性的外在要素以及堅定的內在元素來幫助你突出。
「品質好、CP值高」是我的品牌特色
品牌特色是在做品牌時最重要,但也最容易被誤會的項目。很多人要幫自己做品牌定位時,常常會把產品功能跟品牌情感搞混,也導致很多店家不小心把自己設定在會被削價競爭的定位,像是CP值高、品質好、業界第一 … 等等容易被汰換的位置。
我們團隊曾幫一個餐具品牌設計產品標籤,這個老闆希望在這次新產品的標籤設計上增加一些浮世繪的圖騰,因為這次的系列是用日本的元素來發想,所以老闆希望可以讓整個產品更有那個國家的味道。老闆雖然很細心也給我們看圖樣的範例,但設計師表示這樣做會太花俏跟其他隻產品會有不一致的狀況,但老闆也希望這次的商品有不一樣的元素。
在那時我提出一個疑問:「老闆,可以跟我分享一下你們品牌特色嗎?」
老闆:「我們品牌的特色就是品質好、CP值高而且又美觀。」
我:「材質好很重要,但這個我想其他廠商也都會標注,除了這個之外還有嗎?」
老闆:「我這個是台灣製造的。」
我:「為什麼你會選用台灣製造?」
老闆:「因為台灣製造的品質很好啊!」
我:「聽起來你很注意品質的部分,為什麼你這麼在意品質呢?」
老闆:「因為品質好才不會影響身體啊!我覺得健康很重要。」
我:「聽起來你很照顧台灣人的健康」
從上面的對話來分析,當「品質好」跟「照顧台灣人的健康」這兩個比起來,「照顧台灣人健康的餐具」比起「品質好」更有記憶點,甚至不用打上品質好就能讓消費者自動聯想到品質好。
其實在做品牌跟產品時,我們內心一定有各種選擇的原因,就算一開始是因為利潤而做出的決定,也會在經營的過程中因不同的經驗而產生不同的成就感,這些成就感的來源最常成為我們的品牌情感。從內來看它是讓我們堅持下去的動力,從外部來看它也是吸引認同自己的客人及夥伴最大的原因。
反正我(公司)還很小,不用做品牌定位吧?
很多公司會覺得自己還在存活階段不需要做品牌定位吧?我其實懂這時候老闆們忙著生存而沒辦法把心思放在上面,但其實打造品牌的大流程跟做品牌定位是可以完全分開的,而且先有品牌定位可以幫助自己收穫的不只是清楚的定位而已,還有在日後減輕老闆們的決策成本,下面是我一個客戶的故事:
A顧客在做包裝設計時遇到了一些問題,她想做的跟目前品牌的形象衝突,但因為他沒有做過定位的諮詢,所以我就簡單釐清她對品牌的看法,雖然我們成功的釐清了品牌的方向跟給顧客的聯想,但她卻說了:「那你問這些到底跟我做設計有什麼關係?我只是要做個小小的包裝為什麼搞這麼複雜?」
這個問題是超級多老闆們會問的,因為這個明明就是小東西為什麼要牽扯這麼多,趕快做一做就好拉!但這其實牽扯到定位的兩個好處——「讓決策更容易」和「增加消費者印象」。
當我們今天定位是讓運動成為親子關係中的橋樑,那我們在做所有設計包括 Logo、提袋、標籤、社群貼文、通路,都可以依據這個定位去製作。此外,我們因為都依據同一個標準製作,所以在消費者眼中我們就會是個由內到外都一致的品牌也更容易被記住。在注意力稀缺的時代下,品牌的一致性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累積品牌形象,也可以花更少的時間讓消費理解品牌想傳達的項目,在有需要這項產品時更快想到你的品牌。
小結
品牌要從內部開始,當自我認同堅定且明確時我們所有的決定都會顯示出我就這樣的人,不需要策略、不需要買粉絲、不需要創意,你最終就會做出符合這個身份的行為。其實品牌真的就跟一就人一樣,以我自己為例,我希望自己成為一個健康的人,因此在食物上就會盡量的自己準備,就算外出吃飯也會選擇健康餐或是自助餐,讓自己在飲食上可以均衡。飲食在台灣有超多選擇像是麥當勞、麵店、鹹酥雞…等等,但我選擇為自己的健康投下一票,就算我超愛吃麥當勞的薯條也還是可以說服自己去買健康餐。(當然偶爾還是會放肆一下)
也因為這樣多次地選擇健康,我身邊的朋友在看到健康的商品或資訊也都會問我,在幫我買東西時也會特別找健康的餐點,我想這也是一個品牌最希望看到的結果,我們都會希望客人在買自己領域的商品時可以想到我們,甚至主動幫我們推廣,但如果連自己的定位跟品牌都沒有很清楚時,客人又要怎麼想到我們甚至幫助我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