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市調細節,找到消費者洞察

前幾週我參加了《問卷設計與問對問題》的課程,破除自己以前對於市調的各種迷思。在這篇我整理出在上課前後的改變,包括費用、作法和心法,這些觀念讓我自己對於市調更願意嘗試且有信心。

三個迷思和新觀點

迷思1:市調費用都很貴

只要在 google 搜尋「市調 費用」就會出現各種市調的費用,從電話市調、現下 / 線上問卷、焦點群體訪談到深入訪談,看到最後只覺得做市調只有錢又有力的大公司可以做。

就以焦點群體訪談來說好了,一場的費用就包含場地租借、受訪者車馬費、主持人費用、錄音錄影設備,視情況可能還有翻譯、分析師、餐點的需求。這些都是一場的費用,光是這樣的費用一小時就可能破萬,如果要做全國性的調查費用就會再上漲。

看到這裡總覺得很絕望,彷彿中小企業、個人工作室或自營業者就只能用摸索的找消費者洞察。即使知道市調可以讓行銷更精準,但還是因為資金缺乏而無法進行市調。

難道真的沒有更輕便的方法來做市調嗎?

轉化1:市調重點在質不在量

想要有效又便宜,那市調的重點就必須放在質量上。

市調數量不一定要到 500、1000以上什麼的,其實達到問卷有效數量後就可以去分析,但關鍵在這份問卷或市調方法能不能找出消費者真正的心聲,當我們可以設計出讓消費者真實回覆的市調方法,即使少也可以找出新的洞見。

在課程中我們用一個小型的問卷來練習,這份問卷只有題 8 題且回收數量為 10 份,但我們光在這 10 筆市調資料就找到許多消費者洞察:媽媽最困擾的狀況都跟腸道有關、媽媽們都會去媽媽社團找資料、藥師推薦影響媽媽們購買奶粉的決定,光是有這些洞見就可以了解消費者的購買動機和設定行銷策略。

這個小練習就讓我大大感受「市調重點在質而不在量」,比起想著要怎麼努力湊到問卷的回收數,不如讓回覆質量提高才能讓回收的資料更有價值。

迷思2:發散的設計問卷

我以前認為在問卷設計時,用發散的方式想題目會更豐富,但這樣反而會不小心太發散、太出複雜、無關聯且過多的題目。

雖然問卷製作平台不會限制題數,但當主題沒聚焦、題目太多、奇怪的題目出現,其實填寫人會在心中慢慢扣分。我以自己的經歷反思,當我開始看還剩下幾題時,我就會想趕快填完而沒思考地亂填,甚至之前寫過一份問卷題目太爛,讓我對發問卷的公司產生負面的印象。

本來是想調查資料,結果不但沒有可用的資料,還可能因為問卷讓品牌形象降低,光是想想就覺得又虧又衰。想要避免這樣的情況發生,問卷目標的定義就必須放在第一順位。

轉化2:釐清目標,讓問卷效益大增

問對問題,答案就出來一半。

這句話我們都知道,但要怎麼定義好問題?怎麼知道自己的問對問題?其實要做到是要非常清楚自己的目標是什麼,並保持以終為始的心態去思考問題。

這段話講起來很雞湯,但實際上超級難做。在課堂中我們嘗試為營養品設計客群分析問卷,在過程中想問題很容易,但這些問題其實根本問不出需要的答案,此外也會因想太多而把有意義的問題給刪除。

整個過程就是一直做一直錯,但也因此我發現目標的清楚程度會大大影響設計問題的流暢度。從我們一開始目標為「找到目標客群」,到更清楚定義目標為「了解不同消費者購買營養品的因素及通路」後,再重新設計題目時就更佳順暢,也更能夠盼定問題的重要性。

當我們專注在一個目標上時,問題的發想上可以更聚焦,也能讓問卷蒐集到更多沒想到的答案。

迷思3:只從預設情境發想問題

這個比起是迷思,不如說是我個人在發想問題上的習慣。以前做訪綱時會習慣性去預設可能發生的情境,然後才去推測可能會遇到的狀況和問題。雖然當時這個方法幫助我很多,但在市調的問卷跟訪綱設計上卻要依情況使用,如果使用時機錯誤很容易錯失真正的消費者動機。

就以路易莎的消費者動機當舉例,假設你要舉辦一場訪談來直接詢問消費者的想法,這時的你會怎麼設定訪綱呢?我最先想到的是「你為什麼會來路易莎?」或是「你覺得路易莎什麼的地方吸引你?」

這些問題雖然是開放式問題,但其實已經不小心預設出情境。因為當我把路易莎三個字放進問題,回答的人都容易「只」以路易莎為背景去思考,但這樣我們還能找到現在路易莎所缺少的洞見嗎?

在做訪談我們最希望的是找到沒看見的答案,而不是再次聽到已經知道的事實,想要獲得新洞察就必須減少立場。

轉化3:減少立場,找到有效的洞察

為了獲得有效洞察,在問題的設計上必須回歸到產品上,在上課時有個練習可以更快理解這句話,題目是:找設計問題並找出消費者願意從 iPhone 系統換到 Samsung 的機會,在看下面的內容前也可以自己先想想。

當下留言區冒出各種問及,包括「你覺得 iPhone 目前有什麼地方是你不順手的?」、「你覺得 Samsung 的優點有什麼?」… 這些真的是最快想到的,但也是最快被打槍的問題,因為這些都直接點出 iPhone 跟 Samsung 的品牌名稱,當回答者聽到這兩個名稱時就很容易用對品牌的既有印象去回答。

如果以我個人印象去看 Samsung 會覺得這個品牌老老的,而 Apple 就是創新的感覺,那我在回答時就會受到品牌印象影響,最後也只說得出 Apple 的優點。不過當我們把問題變成「在手機的使用上,有什麼地方是你不順手的?」,這時在回答上就會針對手機這品項回答。

最重要就是減少會影響作答因素(品牌形象、從眾心理…)的出現,讓回覆的人可以更快說出心裡話,這樣在問卷上才可以得到對行銷更有效的洞察。

小結:不怕麻煩才找得到有效的洞察

上面這三個點,其實不會很難,但老實說真的比較麻煩。

上完課後我就有個機會把新知用來實戰,這是一份新服務上市前的需求調查。我在製作的時候非常興奮,而且問卷上也限制自己 10 題內問完,看起來製作時間應該不會太長,但實際上卻花費了我足足 6 小時。

在設計問卷時我用三種角色去重複看題目,分別是品牌端、行銷、消費者,光是確認清楚品牌端想要的目標就花費大量腦力,在問題的設計上要考慮消費者的作答習慣,並且轉化成更好填寫的問法,這些細節就讓這 6 小時的我大量燃燒腦細胞。

雖然資料還沒有回傳,還不知道調查結果會是如何,但在製作的過程我更清楚該怎麼去評估每個問題的好壞。

最後再幫你複習一次設計市調的三個重點:

1 – 市調重點在質不在量
2 – 釐清目標,讓問卷效益大增
3 – 減少立場,找到有效的洞察

想跟我一起學習更多行銷和提問的知識,可以看看之前的文章,或是寄信跟我分享心得

發佈留言